热线 0755-23190609

分析国内工业气体产业战略

2021-06-18 1294

目前,国内气体企业有国有、民营、国有民营合资、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以及大陆境内的港澳台投资企业。如何做大做强?

作为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安全系数高的工业气体行业,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激烈、新技术日新月异、安全问题存在较多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气体行业该如何发展?如何进行调整、整合,在“高速路”上实现“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上海市气体工业协会等有关专家,他们作了八个方面的精彩解读。

“七化”战略指引方向

“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液体化、管网化、综合化、国际化”这“七化”是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发展的指南。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国民告诉记者:“总结国际气体工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从“七五”至“十一五”20多年工业气体成长的经历,大家总结提炼了体现中国国情的气体工业“七化”发展战略;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七化”战略符合气体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已使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液体化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展望未来,只有坚持这一战略,持续提高行业竞争力,我国工业气体工业才能稳健行驶在阳光大道上”。

在贯彻“七化”战略中,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战术。孙国民指出,国内企业应借鉴跨国企业的做法,为客户提供气体外包,积极为煤化工、石化、化工、冶金等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提升自身的规模能力和良好的多种气体供气能力,拓展新品种市场;构建周边供气管网,发展方圆300~500千米的液态、瓶装气体“基地”,形成一体化的工业气体供应中心;有条件的大型气体企业,可在国内建多个“根据地”,成为全国性的气体企业集团。
做大做强提高门槛
尽快做大做强国内工业气体企业,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并形成与跨国气体企业竞争合作、共同服务气体市场的新局面——这是中国气体工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
目前,国内气体企业有国有、民营、国有民营合资、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以及大陆境内的港澳台投资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孙国民提出“从五个方面努力”:一要鼓励和引导目前自身拥有大量气体资源的钢铁、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深刻认识“工业气体业务完全可发展成为本集团扩张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而可大有作为;利用自身优势,将现有气体资源整合为独立的气体企业,在保证为本企业主业供气的前提下,放权扩权,让整合后的独立、专业气体企业走向市场。二要支撑组建2~3个销售收入在50~300亿的大型气体“航母”,形成中国本土气体行业的“龙头”,如宝钢金属有限企业、盈德气体集团、武汉钢铁集团氧气有限责任企业等已具备实力。三要打造一批销售收入在10亿~30亿左右的本土民营企业和其它所有制成分的气体“联合舰队”,如重庆朝阳气体有限企业、济南鲍德气体有限企业、南京特种气体厂有限企业和广东华特气体有限企业等。四要支撑气体设备制造企业加快战略性进入气体产业,创出几个销售收入在30亿元或更多的工业气体设备制造企业。目前杭州杭氧股份有限企业、温州瑞气空分设备有限企业、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企业等企业已作了有益尝试。五要对中小气体企业进行联合重组,解决中小气体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受“排挤”和“压迫”甚至“出局”的尴尬。
提高工业气体企业门槛,将是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起来要做的工作。上海市气体工业协会会长项守华提出,由于一般的充气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可用较少的投资建立工厂(站),造成目前国内气体行业“散、小、乱”严重和无序竞争,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而国家对这种投资没有限制。彻底改变工业气体行业的落后局面,必须建立行业高标准的准入门槛。
创新驱动抢占高地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抢占领在电子气、特种气等高附加值气体的新高地,是工业气体企业可尝试的新的增长点。我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CD、LED、光伏发电、光纤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对电子气体、特种气体和beat365唯一官网的需求量激增。目前,高附加值的电子气、特种气主要依赖进口或跨国气体企业国内设厂分装、生产。
孙国民分析,纵观国内电子气、特种气生产,多数由中小企业承担,他们资金不足,在技术上也遇到很大困难,如深度提纯、痕量杂质分析、气瓶内表面及内部处理等;令人可喜的是,国内部分规模企业以引进方式已生产出了高纯氨、高纯氯化氢,还自主研发或引进分装生产了三氟化氮、四氟化碳、六氟化硫、硅烷、磷烷,以及标准气、激光气、消毒气、环保检测气、电光源气等电子气特气;此外,特气用的Y瓶和气瓶内壁处理技术也已开发成功。孙国民建议,特气民企和重点气瓶制造商应联合大学、研究院所,成立全国电子气体、特种气体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攻关、成果共享,以此全面提升竞争力。
空分装备同步发展
开发国产特大型空分设备,是新能源、新型煤化工等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二五”期间,我国清洁煤化工如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将优先得到发展。资料显示,我国2015年规划煤化工所需空分设备制氧能力600万m3/h,约合60000m3/h空分设备100套。以神华宁煤为例,一期60万吨/年甲醇、52万吨/年烯烃、6万吨/年聚甲醇等5个项目就需90000m3/h空分装置2套;预计宁煤二期还需要8套110000m3/h空分装置,三期需要12套90000m3/h空分装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已将发展大型、特大型空分设备,作为装备产业的重中之重列入之中。
孙国民提出,开发大型空分装备要以“客户为中心”,可发展个性化空分装备,如“流程个性化”,与用户工艺要求相结合,设计最合适的空分流程;又如“安全个性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用户、不同环境对空分装置的安全要求,为用户设计安全可靠、长期连续运行、产品质量有保障、节能减排的特大型空分装备。同时推动“工业气体装备产业链”发展,让空分设备、液化气体设备、变压吸附制气设备、制氢设备、尾气回收利用设备、特种气体纯化设备等,形成“配套成龙”。另外,积极发展煤层气的液化设备,也是气体设备制造业的“潜力股”。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石化、冶金、光伏、半导体和光纤等大型企业,出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精力做主业的考虑,由原来自行建设空分设备自供气体的做法,正在逐渐转变为气体外包,由专业化气体企业供气。孙国民认为,这正是企业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大蛋糕”面前,就看国内工业气体商是否勇于解放思想,打破常规。
捕集CO2 转化利用
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近300亿吨,而利用量仅为1亿吨。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被称为“永远做不完的产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中,五次提到了二氧化碳利用。
专家提出,减排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有三条路径,提高能效、发展替代能源和CO2捕集利用及封存。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二氧化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敏表示,2010年我国CO2回收量约为750万吨,已大于传统的食品、焊接等方面需求量的30%;2011~2012年,北京、辽宁和广东等7个省预计增加产能145万吨,而同期增加的传统需求量大大低于此数,二氧化碳业界已出现价格暴跌、大打“低价战”的恶性竞争局面,再加上CO2气井的开采,更是使“碳排”雪上加霜。此情况如长此下去,将严重挫伤二氧化碳回收企业的积极性,对碳减排极为不利。
如何破解目前困局?国家要制定严格的禁止开采CO2气井的法规,让这一违反节能减排国策的怪现象马上叫停;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鼓励开发应用二氧化碳新技术的政策,如鼓励CO2驱油、CO2驱煤层气、生物养殖、合成大宗基础化学品、合成燃料和高分子材料等。建议:二氧化碳企业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在主要生产工业CO2气体的同时,应积极开发生产其它相关产品,如天津联博化工企业在建成两套CO2生产线基础上,开发标准气、异丁烷的生产。同时,二氧化碳企业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引进成熟的CO2捕集利用技术,降低二氧化碳生产成本,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LNG冷能巧用空分
近几年,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已从海外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在沿海地区已部署建设10多个年接收能力300~1000万吨的LNG储运站。LNG的进口,在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庞大的冷能。将LNG冷能借用到空分设备运行中,可节电50%~60%,工业气体运行成本会大幅下降。孙国民认为,这是空分设备乃至工业气体生产的福音。据他先容,2年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在福建莆田的中海油与美国空气化工产品企业合资兴建的610吨/天空分装置中。目前,中海油在宁波、珠海的LNG冷能的空分项目可行性报告,也获通过。如LNG冷能利用技术在沿海地区推广,将给气体工业节能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围绕LNG冷能还可应用在LNG汽车、LNG船、LNG、LCNG加气站,以及废旧轮胎粉碎、金属冷轧、冷藏库等应用项目。
氢能经济早做准备
燃料电池、氢能汽车以及氢能发电,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目前各国都在抓紧研发。在2009年世界氢能大会上,德国宣布到2015年要建1000座氢气加氢站;日本丰田汽车氢燃料电池车计划到2015年实现商业化;英国BP企业投资20亿美金将在阿布扎比建氢气发电厂;美国空气化工产品企业拥有60多家氢气工厂和超过500英里的氢气管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将氢气用于炼油的生产商,该企业已在全球拥有110个汽车加氢站,还在为大型仓库的燃料电池叉车建加氢站并提供氢气。2010年,空气化工产品企业的氢市场产值将达15亿~20亿美金。
在非石化能源占50%左右时,推出下一代钢铁生产技术——氢冶炼。孙国民认为,与氢相关的产业大家要密切关注,从中寻找商机,准备适应氢能时代的到来,先到者必先得机遇。
规范管理本质安全
工业气体具有高压、低温、易燃、易爆等特征,属于危险化学品行业。尤其氢气、溶解乙炔、液氨、液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氧气等瓶装、罐车装产品,危险性大。这些年来,国内每年都发生多起气瓶、罐车的爆炸、着火、泄漏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加强行业安全管理,减少事故发生,是新形势下气体行业领导者和员工责无旁贷的责任。
全面制定和落实规章制度是保障行业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上海市工业气体协会会长项守华说,规范行业安全要从基础和标准工作抓起,大家协会作为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落户单位,近年来先后参与制修订《爆破片安全装置》、《真空绝热深冷设备性能试验方法》、《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低温液体汽车罐车》和《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等3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开展市场、标准、价格等方面的协调、培训和行业检查,效果是明显的。

深圳工业气体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